近日,我院采用多模式影像评估脑血管狭窄,明确了诊断,为血管介入治疗提供了准确的依据。

       患者,男,71岁,于2019年01月07日以“头晕查因”收入我院神经内科二科。主要症状为1周前无明显诱因感持续性头昏,头昏为头部沉重感、闷胀感,伴发作性视物旋转,余无其它特殊不适。患者既往有脑囊虫病,经治疗已好转。有高血压病史1年余,最高血压不详,在外未监测血压,未规律服用降压药,平时无心慌、胸闷、胸痛。查体:BP165 /78 mmHg,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,四肢痛触觉正常,腱反射正常,双侧病理征阴性。入院后颈部血管超声示:左侧椎动脉起始段硬化性狭窄(直径狭窄率约90%)远端流速减低声像。请介入室会诊,建议行头颈部CTA检查评估血管狭窄情况。在我院新院区行CTA示:左侧椎动脉V1段低密度斑块形成合并管腔中度狭窄。再次请介入室会诊,诊断:左椎动脉V1段重度狭窄。建议:行左椎动脉造影、支架置入术。告知患者及家属会诊结果及手术风险后患者及家属同意手术,在老院区新安装的数字减影血管机下行左椎动脉造影,经过造影,证实了术前颈部血管超声及头颈CTA检查的结果。

       长期以来,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,各科室之间壁垒森严,不同学科独立作战。如果各科室各管一段,就会给病人带来很多麻烦,而人是一个有机整体,临床医学迫切需要医生们打破学科壁垒,实现“多兵种联合作战”,多学科协作的无缝对接,取长补短,充分利用各科室优势进行治疗,加速了各学科之间的交流融合。通过跨科室、多模态、跨设备的整合诊断方案,增强医生对于精准诊断的信心。CT、核磁、超声等影像相结合,各临床科室之间及与医技科室之间相结合,为疾病解决提供整体方案。

      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加剧,脑血管疾病以其居高不下的发病率、排名第一的高死亡率成为老年人的“健康杀手”,且大有年轻化态势。给神经内科、介入科、影像科等学科提供了更严峻的挑战。影像医学更是指导临床医生诊断及治疗的重要手段,高效能的影像技术可以为患者做出高质量的诊断,对神经和心血管系统疾病起到诊断、鉴别和治疗的作用。随着我院新院区320排640层容积CT的应用,可为我院各科室提供高度清晰影像,所得图像完全忠实于真实数据。320排CT除能提高成像质量外,亦可保持较高的敏感性、特异性,分辨率可提高到0.31mm,能更加清晰的观察血管管壁、斑块结构及判断支架内壁等情况。加之老院区新数字减影血管机安装,为我院医师诊断及疾病治疗开创了新局面、新时代。